移动的原理在「支撑」!没有支撑就没有前进。
对于游泳、自行车与跑步这三项运动来说,都是以移动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运动。跑步是由于脚掌支撑在地板上才能将身体送向前方,骑自行车时是由于脚掌支撑在踏板体重下压才能驱动双轮,自由式游泳主要却是由手掌支撑在水中才能将身体往前拉。
虽然前进必须倚靠支撑,但是支撑的部位(脚掌/手掌)在形成支撑点时无法移动,只有当它离开支撑点之后才能开始移动。以走路为例(你可以站起来走走看),右大腿往前跨,脚跟着地之后「形成支撑点」,因为此时右脚掌固定撑在地面上,才能让左脚掌与身体离地向前移动。那右脚掌何时才可以移动呢?只有当它「结束支撑」之后才能。在水中移动的原理也是一样,手掌在抓水、抱水与推水的过程中如果支撑点够稳固,手掌其实并没有动,前进的只是身体。只有在提臂之后手掌才向前移动。
我们很容易陷入「把水往后划,身体就能往前进」的迷思中,但那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,你的脚掌和履带不断向后滑,身体却停留在同一位置上。所以如果我们在水中只是一直想透过「划动手臂」来前进,就会忘记我们真正想移动的是身体而非手臂。试想:如果只是一再划动手臂,身体却没有移动,那就像是趴在岸边「划水」一样,身体变成稳固的不动支撑点(不动的支撑部分),手臂反而变成不断来回划动的部分(移动的部分)。那就会变成只是划动水,而非划动身体。我们真正要移动的是身体而非手掌,唯有当手掌形成稳固的支撑点(不动的支撑部分),身体才能顺利移动(移动的部分)。
试想如何爬上一面墙。首先,你两手举高用手掌扣住它,假设你手臂力量足够,向上一跃再往上一撑,身体就能顺利向上移动。移动的只是你的身体,手掌并未移动位置,仍撑在墙头。你手臂的确用力了,它出力的目的是在克服地心引力。
有利于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势:高肘
怎样才是有利于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势?我们以上述手掌撑在墙面上前进的画面为例,如果身体要顺利前进,手掌的位置绝对比身体低,才能让身体的体重有效转移到手掌上,形成稳固的支撑点。高肘划水(肘高于掌)正是让手臂有效支撑体重的最佳方式。
想在水中形成稳固水感的方法在于:有效地让身体体重转移到前伸臂手掌的支撑点上,这才是根本之道!
水感形成的起点
了解水感如何形成之后,你当然还会想接着问:那要怎么练才能加强水感呢?先别急(实际加强水感的体能训练将在第二章详细介绍)。实际练习之前,你还必须先知道水感形成的起点刚好是在开始提臂的瞬间,为什么呢?因为提臂所造成的失重状态会突然加压到前伸臂上,那股压力会使水变得实在。换句话说,水感的形成时机在抓水的瞬间,「抓水很重要!没抓到水,后面都是白划。」虽然抓水看起来的确是用「手」去「抓」的动作,但实际上手掌中所形成的水感,是由于提臂时体重忽然转移到手掌上形成的。
如何维持一贯的水感
提臂之后,同侧的肩膀顺势滚转出水,由于此时部分身体体积出水,浮力因此降低,造成体重瞬间大于浮力,因此维持水感的关键就在你是否能延续肩膀出水时所带来的「加压感」,而且把这股压力传导到水中的抓水臂上。这股因转肩失重所带来的压力,会让你的划水臂像压在实体物上(像前面举的墙面一例),越能确实把「失重」时的「加压感」传导到划手臂上,你就越能掌握到「实在的水感」。
正确动作分解
错误动作